后疫情时代,IVD企业如何乘势而上?
9月27日,由辰德资本与易贸医疗联合主办的2021Elab特别活动—CEO私享会在南京举行,多位辰德资本IVD领域被投企业CEO、投资人和产业人士参与会议,围绕IVD企业的融资、并购与IPO,探讨行业的当下与未来。
IVD是中国医疗赛道中最大的市场,也是辰德资本投资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新冠疫情以来,IVD行业作为抗疫先锋,出现爆发式增长;东风之下,在最佳资本运作时点通过有效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,对IVD行业的企业家与投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基于此,辰德资本特邀中国肿瘤筛查标杆企业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、临床质谱行业创新企业瑞莱谱医疗创始人郑毅、招商健康首席医学官何铁强、海通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执行董事沈玉峰,以及华兴资本副总裁黄江,围绕IVD行业资本市场现状,企业融资并购策略,IPO的时间与地点选择等话题展开讨论,为行业提供借鉴。
本场圆桌论坛由辰德资本投资总监陈纪主持,以下为发言实录:
01 伴随带量采购等政策实施,IVD行业趋势如何?
何铁强:第一,医疗机构的疾病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。所谓的疾病结构,指的是以往一些医院可能什么病都治,什么病人都收,可见未来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,医院会更多考虑“干被要求干的事”,“干自己擅长的事”和“干性价比高的事”。在实际观察中,我们也发现发达地区大型公立医院已经在开展这样的变化。 第二,就是追求价值医疗,也就是医院会对疗效和绩效中间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协调整合。
02 目前,二级市场上市环境越来越多元化,为创新IVD企业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,但我们同时也看到,在带量采购等政策之下,部分已上市的白马股价格出现较大程度下滑,增加了企业上市的不确定性。对于企业来说,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IPO渠道和时点?
沈玉峰:首先目前来看,企业整体上市途径包括A股主板、科创板、新三板、创业板,马上将推出的北交所,以及港股,在选择上市平台时,需要结合几个方面。 第一,从估值的角度来说,目前可以看到,一些A+H股的上市公司,在两个板块的市值差距相对比较大,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流动性。整体来看,A股的流动性比较充裕,不管是一些小市值的票,还是一些白马的票,整个交易相对比较活跃,流动性溢价导致A股本身存在估值溢价,所以我们通常建议企业家,如果能满足主板、创业板或科创板的上市条件,就优先选择 A股上市。 至于具体选哪个板块,需要看企业属性,以及盈利规模等指标。例如前期研发投入大且技术拔尖的企业,可以优先考虑科创板,如果技术不是特别顶尖,主要依靠市场渠道推广来抓住利润,就可以选择创业板,利润偏低的则选择新三板,后期转北交所等等。 总体来说,我认为现在对于大部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IPO时间窗口,因为从原来IPO的审核制改变到科创板、创业板的注册制,未来北交所也要推出来,说明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的变革的决心很强。但不管考虑哪个板块,企业业务的规范性都非常重要。
03 一级市场上,IVD领域过去一年投融资和并购的活跃程度如何?投资人心态如何?对企业来说,现在是不是好的融资时点?
黄江:从私募融资角度来看,去年因为新冠疫情的推动,整个IVD行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,应该是这几十年里的巅峰状态,从交易金额和数量方面都非常惊人。从今年上半年开始,包括下半年7、8月份,整体来说,跟2020年相比已经有所回落。 从并购角度来说,在新冠疫情之前,行业已经面临整合趋势,今年开始,我们明显感觉到有些赛道已经比较拥挤,或者说从上半场已经进入了下半场,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红海厮杀的状态,这也意味着行业并购的机会越来越多,我们相信并购会是接下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趋势。 从IPO这个角度来看,今年上半年IVD领域大概有十多家企业进行了IPO。其实在今年的高峰之后,未来会稍微难一点。因为头部的企业已经很多都已经冲出来了,加上最近二级市场非常疲软,后面的企业相对就会比较难。 这是我们对行业的一个整体观察。对投融资阶段方面,目前来看还是早期项目会多一点,因为行业发展太快了,资本有时候可能也跟不上企业的速度,大家也都在往前延伸,我们也好,一线投资人也好,都在往前期投资阶段布局。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,目前机构的弹药相对充足,投资意向也比较强,但是出手也会相对谨慎了,因为去年以来企业估值都涨得非常快,各个赛道都有被高估的倾向。这种情况下,有些赛道拥挤之后就会比较难融到资,但是对于比较前沿的创新性赛道,还是受到资本的追捧,而且估值也是涨得飞速。
04 对IVD创业企业来说,如何正确把握融资节奏?
邹鸿志:对创业企业来说,融资显然是非常重要的。节奏把握的话,我们大概是每年做一点,基本上是已经固定的。没有特别的时间点,但我认为融资一定要在自己账上有钱的时候去做。因为投资市场不会跟着企业的节拍走,企业越紧迫的时候,投资人可能会有更多议价空间。 郑毅:我们其实到今天为止总共两年零三个月时间,总共经历了三轮的融资。不同阶段,我们的感受很不一样。早期的时候,投资机构可能真的是看创始人,包括资本的投资阶段和对赛道的认知。等到做出业绩来以后,企业的谈判的筹码会更多一点,相对融资会容易一些。
第二,我比较同意邹教授讲的一点,就是在好的时点去融资。要跟资本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,但是要在相对好的时间点去融资。
第三,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现有的花钱速度,包括资金储备情况,和企业发展的里程碑、关键节点去做一个匹配。
05 融资占到您总体经历的多大比例?除了资金以外,与投资机构的接触还让您有哪些获益?
邹鸿志:满负荷来算,一年中我花在投融资上的时间大约是两个月,也相当于我整个精力的15-20%左右。 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资金,我们也会获得很多信息和资源,尤其是已经变成我们股东的机构,也会为我们不停地介绍其他投资人。另外投资人也会为我们带来纠错机制,因为他会告诉你某条路是不通的,可能他看过一个公司就是因为这样做错了,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的。 郑毅:首先,像我们这种早期公司,包括整个临床质谱赛道也处于早期,我们其实没有国外企业可以去对标,所以它的商业模式到底哪个能跑通,其实大家都在探索中。我们在跟投资人聊的过程中,其实会获得非常多的启发。 06 在融资过程中,还有什么建议给到创业企业? 沈玉峰:第一,我非常赞同邹教授的观点,企业一定要在有钱的时候去融资。 第二,如果是以IPO为目的,在融资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对IPO造成的影响。最简单直观的一个例子,在融资的时候,很多公司需要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,那就要考虑从这个时点开始的股权激励时间规划,这会对企业报表产生不同的影响,继而可能影响企业IPO时能否达到某个板块的上市条件。 黄江:我们在跟企业合作的时候,都会问 CEO说,你希望你的公司在5年、10年之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?我们希望挖掘一个伟大的企业家,能够长期陪伴,从这个角度来说,融资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的事情,因为即使你现在已经IPO了,在管理市值的时候,也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产品是不是够坚挺的,医疗产品是需要经过临床的验证去打磨,是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的,所以我们更关注企业的一个本身有不断的创新能力,能够把企业本身的价值能体现出来。
第二,对于规范性,因为辰德资本的进入,以及我过往的经验,我了解到规范性做得越早,其实企业得综合成本越低。机构资本进入后,我们在非常早期就开始重视了财务、法务,包括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规范性。
第三,越到企业发展后期,投资我们的机构越是带着一些非常直接的资源,能够帮到公司。不管是帮公司招人,还是帮公司对接渠道,甚至他们的被投企业,都非常好地给了我们直接的帮助,使得我们能够快速成长。